发布时间:2021-12-07浏览量:2131
从古至今,茶似乎都成为了文人雅士,伯乐好友之间的最常见的文化。中国千年茶文化辗转至今,也一直变化着不同的喝茶方式。
唐:大碗吃茶去
在唐之前,没有专门的茶具。茶汤和其它食物共用一种器皿,这跟当时茶作羹饮的习俗是分不开的。
直到唐代,饮茶用器逐渐从酒器和食器中分离了出来,主要采取瓷的茶壶和茶碗。盛唐开元年间,饮茶之风开始盛极大江南北。当时佛教禅宗一派大行其道,学禅之人需要少睡参禅,为了提神抗饿,只好煮茶来吃,“从此转相效仿,遂成风俗”。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这时出现了改变茶叶命运的划时代大师——茶圣陆羽。
“自从陆羽生人间,人间相事学春茶。”陆羽著有《茶经》三卷,发明了一套唐式煎茶法,对茶道论述详尽。煎茶法用的是饼茶,先把茶饼放到火上炙烤片刻,后放入茶臼或者茶碾中碾成茶末,入茶罗筛选。另外准备好风炉,用茶釜烧水。水煮初沸的时候,加点盐;到了第二沸时,用勺子舀出一勺子备用,并投入茶末。等到第三沸,把第二沸舀出的水倒入茶釜止沸。这样茶就煎好了,舀到茶碗中饮用。
宋:黑盏映白沫
晚唐时,唐人又兴起一种“点茶法”,即将茶末放在茶盏中,再将开水注入冲饮。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,加上注水时对水流、水量、落水点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,在两宋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。
由于点茶手法繁复,技术含量颇高,正适合比试,宋人常“斗茶”为乐。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,他们对茶具的选用较唐朝更讲究。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碗,而宋人用来喝茶的主要是茶盏,崇尚黑釉建茶盏,茶盏比茶碗要小,厚壁,上釉色。釉色主要有黑、青、白,其中又以黑色最为名贵。
他们将茶打成乳白的茶沫,高手还能在茶沫上作画,黑色的茶盏映衬白色的茶沫,最为美观。深色的建盏烧制过程中还会呈现兔毫条纹、鹧鸪斑点,更增加了斗茶的情趣。宋代“点茶法”不仅提高了茶的艺术审美性,也将喝茶当做一件风趣雅致的事儿。
明:紫砂冲泡
唐宋以来,茶多以团饼形为主流,到了明朝,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嫌价比黄金的小龙团太奢靡,下令“罢团进散”。
散茶饮用与今日饮茶相似,采茶后将茶叶焙干,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,茶叶不再掺淀粉、香料,也不再制饼、碾末。随末茶一并消失的,还有用来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复杂茶具,而装开水的长嘴茶瓶摇身变为茶壶。于是,紫砂茶壶冲泡茶叶一度成为时人追求的风尚。
紫砂茶壶色泽光润高雅,透气性能好,造型古雅淳朴,从审美上契合了明代文化的精神气质,受到追捧,上等“阳羡名壶”,甚至“与金玉同价”。文震亨的《长物志》曾形容用紫砂壶泡茶,“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”。
明人除了喜爱紫砂壶之外,也喜用白釉茶盏。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白瓷茶盏造型美观,比例匀称,料精式雅,史称“甜白”。
清:盖碗啜饮
到了清朝,他们的喝茶方式又是怎样的?《红楼梦》里面,林黛玉芊芊玉手捧着盖碗,美人用茶,美极了。清宫剧里面,出现最多的喝茶用具,也是盖碗。
茶盏、茶托其实在唐朝就出现了,但直到清代,才终于配上了盏盖,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盖碗。茶碗上大下小,盖可入碗内,茶船做底承托。喝茶时盖不易滑落,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。
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,喝茶时又不必揭盖,只需半张半合,茶叶既不入口,茶汤又可徐徐沁出,甚是惬意,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。
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,若要茶汤浓些,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,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,轻刮则淡,重刮则浓,是其妙也。
今人:造境品茗
盖碗在清代用来直接啜饮,但在现代,多以冲泡功能为主。今人饮茶,比起古人对煮茶形式和盛茶器皿的看重,少了一份讲究,多了一分洒脱。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份清新和隽永,以及一种回归本质的心境,喜欢在杯盏的沉浮之中,获得慰藉、疗愈心灵的体验。
对于今人来说,喝茶不仅仅是一种味道,更多的是一种心情。心若乱了,茶再香也品不出滋味。心境平和,需要自己修行,也需要环境使然。一间茶室,一个茶杯,稳妥地盛放一缕翠色清香,呷一口茶,任轻轻浅浅的苦涩在舌尖荡漾开来,充溢齿喉。之后,深吸一口气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,涤尽了一切的疲惫。
在茶室里,世上所有浮事,都会化于茶汤中,变得简单透彻起来。在茶室里,你可体会白居易“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”的洒脱,亦能重温纳兰性德“被酒莫惊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”的自在。一壶茶,静雅之处,燃一线香,煮雪烹茶,能让世界静下来,慢下来,能让人寻回生活最本真。